一把焊枪,一双巧手,面对的不过是冰冷的钢铁。然而,在他手中,这最基础的工业连接全国股票配资平台,却化作了守护安全的生命线、攻坚克难的利器、传承智慧的载体——焊点虽小,责任如山;岗位平凡,匠心非凡。
\n他就是来自重庆建工安装集团的“大国工匠”——杨波。
\n这位从17岁一路经焊花淬炼而来的焊接特级技师,用39年的执着与匠心,诠释了新时代“铁裁缝”的使命与荣光。
\n在实践中淬炼匠心
\n1986年,17岁的杨波走出大山,成为重庆建工安装集团的一名焊工学徒。初入行的日子远比想象中艰难,他戴上厚重的防护面罩,笨拙地握起沉甸甸的焊枪,面对眼前冰冷坚硬的钢板与管道,才真切体会到了焊接并非易事。
\n“师父常说,焊工是‘铁裁缝’,缝的是钢铁,靠的是手艺。”为了练好“稳、准、精”的焊接技术,杨波每天下班就蹲在废料堆旁,托着砖头练腕力,一蹲就是两小时;为了精进技艺,他也常常用废料进行试焊和练习;为了提高质量,他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,坚持每天记录焊接参数、缺陷原因,甚至焊条燃烧时声音的变化等,三十多年下来,这些笔记本摞起来有一米多高,也让他走在路上听见焊接的声音,就能辨别焊接的具体情况。
\n“焊工是一门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活,经验要靠实践来积累。”在不断学习中,杨波提炼出“眼到、手到、口到、心到”的“四到”工作法,先后熟练掌握了手工电弧焊、氩弧焊、熔化极保护焊等12大种类焊接技术,考取了130余项焊工合格证,其中包括美国ASME等国际焊工资格证,并多次在职业竞赛中获得第一名。
\n杨波在检查技术成果。
\n一枪一焊皆是责任
\n手中的焊枪,缝合的不仅是金属,更是安全与质量的生命线。在工作中,杨波坚信工匠精神的真谛在于不断突破技艺的边界,攻克那些阻碍进展的难题。
\n2018年,内蒙古一家盐厂的制盐设备因长期运行导致大面积锈蚀,生产线面临停摆。若选择整体更换设备,将面临长达半年的停产,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千万元。面对这一难题,多位业内专家纷纷摇头——覆层薄如蝉翼,且盐分已渗入母材,熔池中心近2000℃的高温,会把覆层烧穿,造成不可逆损伤,技术难度堪比“在鸡蛋壳上焊接”。
\n当时,杨波在业内已小有名气,盐厂负责人专程赶赴重庆登门求援。杨波临危受命,毅然接下这项“几乎不可能完成”的任务。
\n他第一时间带队奔赴现场,经过细致排查和反复论证,制定出一套科学严谨的修复施工方案。为确保每一处焊缝精准无误,他亲自钻进高16米、直径不足2米的循环管道内部,“卡”在金属支架的缝隙间勉强固定身体,任凭汗水浸透全身,护目镜不断起雾,在狭窄闷热的空间里连续作业。
\n30天后,所有锈蚀设备和管道焕然一新。验收当天,厂方负责人激动地握住他的手:“真是给我们的设备做了一次‘心脏手术’!”
\n此后,杨波将此次攻坚经验系统总结,提炼形成“制盐设备复合材料腐(锈)蚀修复施工技术”,该技术于2025年荣获“重庆市优秀工法”称号,成为特种材料修复领域的标杆性成果。
\n杨波进行焊接工作。
\n让传统手艺插上智能翅膀
\n时代更迭,杨波亦随之蜕变。他深知,新时代的工匠不仅要“能干”“会干”,更要“巧干”。
\n近年来,他带领团队引入BIM+智能全位置焊接管道预制生产线,通过三维建模和人机协同数据整合,实现了管道批量预制,单个项目降低成本328万元;他还与重庆大学高端装备机械传动重点实验室合作,共同开展了“6轴协同机器人管道智能焊接”产学研重点课题,推动焊接自动化进程。
\n“老手艺不能丢,但必须拥抱新技术。”杨波说,“我要做的,是把经验变成数据,让机器也能‘学会’工匠的手感。”
\n一个人可以走得快,一群人才能走得远。多年来,杨波始终致力于技能传承。他深入学校、企业精心指导焊接技能人才,累计培训达1200余人。其亲自指导的53名徒弟中,12人成为高级技师,5人荣获重庆五一劳动奖章或三八红旗手称号。
\n“国标合格率是96%,但我的标准是98%以上。”这是杨波常对徒弟说的一句话。在他看来,焊接不是简单的连接,而是对生命的承诺。“每一道焊缝都关系着高温高压下的安全运行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
\n2024年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以来,杨波先后进校园、进企业开展劳模工匠励志宣讲30余场次、专业技术讲座20余场,听课人数近2000人次,点燃了无数年轻人技能成才的梦想。
\n如今,55岁的杨波依然奋战在一线,岁月虽然在他的脸庞刻下风霜,但他的眼神依旧坚定。
\n择一业,终一生。坚持将焊枪握稳,把焊缝焊好,既是精益求精的执着、攻坚克难的勇气,更是代代相传的信念。
\n焊花虽微,足以照亮征程;匠心虽小,却能铸就时代丰碑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王淳 王梓涵 摄影 甘侠义全国股票配资平台
永兴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